目前分類:菜根譚 (118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萬事皆緣,隨遇而安

 佛教主張一切隨緣,世間上的事莫不是因緣生、因緣滅;人的貴賤吉凶或禍福,也都是因為因緣而分成各色各樣。因此,人要隨著因緣處理自己的色身,方能達成自己的意志。其次,儒教所說的位素,是《禮記》上所說的:「君子素其位而不外顧。」即君子守著自己的身分不逆著境遇,和佛家的隨緣意義相同。

 世間浮沈有如渡海,渡海如果持有浮囊就不會沈溺。能守著「隨緣素位」這四字去行,則恰如渡海持有浮囊一般,就有安全渡過的可能。人能夠渡盡那些世間的順逆苦樂的大波小波,就不會不幸的沈沒下去。世事多是茫然無盡,如果一切完全無缺,只此求全一念,則無量的欲念都紛紛產生,像絲線一般紛亂,千頭萬緒使你無法整理。

 反過來說,如能隨遇而安,也就是能安於目前所處的地位,不抱不足的觀念,不求非分的福利,依照「隨緣素位」四個字去做,就無往而不自得。無論是處於順境或是逆境,都能圓滿應付、自由自在了。

 【後集一三五】

 釋氏隨緣,吾儒素位,四字是渡海浮囊。蓋世路茫茫,一念求全則萬緒紛起,隨遇而安則無入不得矣。

sydney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超越口耳之嗜欲,得見人生之真趣

 想要求得精製的茶、香冽的酒,不但價錢貴而且極為難得。茶不求精而壺亦不乾,是說得到不斷的常飲。酒不求冽而樽亦不空,是說得到了有酒盈樽的趣味。素琴是不加裝飾而沒有上絃的琴,只要能領會其中的趣味,也可以常常調弄五音六律。短笛雖然沒有腔調,要自己過意的話,也可以自樂其趣。所以,無論是茶酒琴笛等等不管外表如何,如果真能了解其中真趣而知其中之樂,他的人品境界自然是高尚的。

晉陶淵明夏日在北窗高臥,和風飄然吹來,自稱為「羲皇上人」。羲皇是上古時代的天子伏羲神農黃帝三個人,有的人把這人稱之為三皇;羲皇上人是說比伏羲皇帝還要古老的時代。嵇阮是晉朝竹林七賢中的嵇康和阮籍二人,嵇康善於操琴,阮籍好酒,匹儔之意是可以和他二人匹敵的意思。陶淵明自比為羲皇上人過著太古自由安逸的生活,現在所說的是雖然不能超越羲皇,但也可達到竹林七賢的嵇康、阮籍等人高尚的境界。

 人能超越了耳目口鼻的愛好,而了解其中的真趣,雖然是在現世不潔的塵俗之中,其境界卻能達到古代賢人之士。

【後集一三四】

 茶不求精而壺亦不燥,酒不求冽而樽亦不宜。素琴無絃而常調,短笛無腔而自適。縱難超越羲皇,方可匹儔嵇阮。

 

sydney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滿腔和氣,隨地春風

 四季寒暑的變遷,以人力來躲避它不是不可能的。可是對於世態的炎涼、人情的冷暖,想把它除去就十分困難了。心中受了人情炎涼的刺激,也就隨之而起冷暖的變化,有時心頭如火般熾熱,有時又如結冰般寒冷。世間人情的炎涼縱易除掉,心中的冰炭卻很難解除。如果能夠除去心中的冰炭,則不論天然的寒暑與人世的炎涼,自己胸中時時充滿和藹的氣氛,無論何地何處都以春風吹拂我心,則無往而不和合。

 苦樂是主觀的,不在於外界的天氣與人情,全在於自己心中的變化。明白這個道理就先要修心。

 【後集一三三】

 天運之寒暑易避,人世之炎涼難除;人世之炎涼易除,吾心之冰炭難去。去得此中之冰炭,則滿腔皆和氣,自隨地有春風矣。

sydney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減繁增靜,安樂之基

 人在一生一世中,能把自己所作的事減少一分、省去一分,就能夠超出世間一分,得到安樂和自由。比方說,和旁人減少一分交際,就可以免去許多紛擾得到清靜。言語過多,難免生出過失來。思慮過多,精神損耗,能夠少說話少思慮是好的。再說,如果聰明太過就有傷本來面目,本身也就有危險了。所以,混沌矇矓的人反而是安全的,能夠減少一分聰明就可以完成一分混沌。這些說法在現代是誰也不會向這方面去做的。

 總之,事物做得十分過分,就成了禍患的根本。凡事最好是達到了八分就要回顧一下,這是老子、莊子的遁世之道。

 然而,一般人卻持著相反的主張,不但不求交遊言語、思慮聰明等等減省,反而求其日日增加。這無疑是桎桔了自己的生命,使它陷於不自由的痛苦之中,是極為可哀的事。

 【後集一三二】

 人生減省一分,便超脫了一分;如交遊減,便免紛擾;言語減,便寡愆尤;思慮減,則精神不耗;聰明減,則混沌可完。彼不求日減而求日增者,真桎梏此生哉。

sydney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滿腔和氣,隨地春風

 四季寒暑的變遷,以人力來躲避它不是不可能的。可是對於世態的炎涼、人情的冷暖,想把它除去就十分困難了。心中受了人情炎涼的刺激,也就隨之而起冷暖的變化,有時心頭如火般熾熱,有時又如結冰般寒冷。世間人情的炎涼縱易除掉,心中的冰炭卻很難解除。如果能夠除去心中的冰炭,則不論天然的寒暑與人世的炎涼,自己胸中時時充滿和藹的氣氛,無論何地何處都以春風吹拂我心,則無往而不和合。

 苦樂是主觀的,不在於外界的天氣與人情,全在於自己心中的變化。明白這個道理就先要修心。

 【後集一三三】

 天運之寒暑易避,人世之炎涼難除;人世之炎涼易除,吾心之冰炭難去。去得此中之冰炭,則滿腔皆和氣,自隨地有春風矣。

sydney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身在局中,心在局外

 在滔滔的大海中波浪沖天,孤舟隨著大浪的起伏而不定,這時候在船裡面的人反而不知道本身的危險,心裡並不感覺到恐懼,倒是在船外面岸上的人看到這種情景,不禁要驚心動魄了。

 也就是說,人們處在極危險的環境中,有時並不覺得危險。等危險過去,痛定思痛,反而覺得當時危險情景的可怕。君子處身於事中,心當超然於事外,這點是非常重要的。

 【後集一三一】

波浪兼天,舟中不知懼,而舟外者寒心;猖狂罵坐,席上不知警,而席外者咋舌。故君子身雖在事中,心要超事外也。

sydney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茫茫世間,矛盾之窟

 喜歡同人私奔的淫婦,本來是很多情的,但是其情卻容易走入歧途,終致完全斷絕淫欲與色情而削髮為尼。再說,熱中於事物的人本是極富感情的,但往往受了意外刺激,就衝動的遁入空門去做和尚。

 自古以來,美色傾城的歌妓,和英勇將士們出家入道的很多。寺院本來都是離開世欲塵情清靜之門,卻時常成了淫邪人們遁入的場所,不免成為犯罪者的巢窟。

 這真是不可思議的事。

 【後集一三○】

 淫奔之婦,矯而為尼;熱中之人,激而入道。清淨之門,常為淫邪之淵藪也如此。

sydney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利害乃世之常,不若無事為福

 天下事利害得失常是連在一起的。俗語說:「有一利必有一害,有一得必有一失。」這乃是世間的一定道理。所以說:「天下常以無事為福。」又說: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。」老子說:「禍兮福所之伏。福兮禍之所依。」天下事禍福的相連至明。

古人說:「太平本是將軍致,不許將軍看太平。」真是說盡了天機,話盡了人事。將軍立功在戰場,從戰場上得功名。到了太平的時候,將軍就英雄無用武之地了。這就說明了天下的利害得失都是循環相接的,有了昔日的盛,才有今日之衰,明白這種循環天理的法則,心中藏著雄心勇氣,不覺冰散化為烏有了。

 【後集一二九】

一事起則一害生,故天下常以無事為福。讀前人詩云:「勸君莫話封侯事,一將功成萬骨枯。」又云:「天下常令萬事平,匣中不惜千年死。」雖有雄心猛氣,不覺化為冰霰矣。

 

sydney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非分之收穫,陷溺之根源

 禍福本是循環相連的。孟子說:「雖曰愛之其實害之,雖曰憂之其實仇之。」這是說明了禍福循環相連的道理。因此,人無功受祿寢食不安,就是怕得非分之福,受了造化弄人之禍。所以「非分之福,無故所獲」,我們應該極力躲避不要使它臨到自己的身上。

 一般人不明此理,偏偏要去尋找意外的收穫與利欲,結果弄得身敗名裂,亡國破家為數也不少啊!達人君子凡事從遠處看,要能夠事先了解利害關係,就能不墮其中了。

 【後集一二七】

 非分之福,無故之獲,才造物之釣餌,即人世之機阱。此處著眼不高,鮮不墮彼術中矣。

sydney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陷於不義,生不若死

 居住在山林中的文人隱士生活雖然清苦,但他們的高風亮節、情逸超群的風度,卻使人在尊崇敬仰之餘感覺神骨清高,使人可望而不可及。在田野裡勞動的農夫,外表雖然粗魯,但他們由衷誠摯的渾厚模樣,卻表現出天真純樸的作風,使人在敬重之外,更有一種說不出的戀慕之情。這時候回想一下在市井中生活的人,不免會與利祿之輩、販夫之徒為伍,實在讓人感覺陋劣污穢,慚愧不已。

 古時候的忠臣義士,寧願為國盡忠而死,絕不肯投降失節,就是怕失掉了人格身分。所以,宋末文天祥被元朝俘虜而不投降,並且作了兩句詩以明心志。他說:「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」臨刑之前在衣帶上面寫著:「孔曰成仁,孟曰取義,唯其義盡,所以仁至。讀聖賢書,所學何事?而今而後,庶幾無愧。」這就是君子寧願殺身以成仁,也不可受辱失節損失名譽。

 【後集一二六】

 山林之士,清苦而逸趣自饒;農野之人,鄙略而天真渾具;若一失身井駔儈,不若轉死溝壑神骨猶清。

 

sydney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體任自然,不染世法

 野外生長的蔬菜,並未受到世間人們的灌溉或者施肥培植,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生長起來。至於野生的鳥類,也沒有受到人們的飼養,牠是天然壯大的。一般人喜歡獵取野生的鳥類與蔬菜為山珍美味,就是因為它味美香甜,十分可口。

 由此可見,自然生長的東西比人為的可貴。

 以人的品格來說,如果我心不被世俗污染,品格自然高尚,不就沒有世俗的穢氣了嗎?

 【後集一二四】

 山肴不受世間灌溉,野禽不受世間0養,其味皆香而且冽;吾人能不為世法所點染,其臭味不迥然別乎?

sydney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觀物須有自得,勿徒留連光景

 栽花種竹,養鶴觀魚,這些都是風雅的事情。但是必須領會其中的妙趣,內心始有怡然自得之感。如果只是留連眼前的光景,玩賞物品外形的話,這也不過是像從耳朵進去、嘴裡出來而已,比方小人聽聞了聖賢的道理,並不去身體力行,只是用嘴說說罷了,一切不過是在仿效君子的動作,佛家叫做「頑空」。

佛家有些小乘的學者,並未悟得真空妙有的妙理;大乘的學者不同,他們所說的空,並不是虛無之義,而是「空即是有,有即是空」,不像小乘的空如同頑石枯木沒有一點生氣,似是而非。

 現在愛種植花竹,愛觀賞魚鶴,乃君子所樂,是很風雅高尚的事,全是因為君子能夠領會其中超逸的情趣,心中感到真正的樂趣。小人就不同了,他僅僅觀賞外形,不了解其中的樂趣,並沒有什麼高尚趣味可言。

 【後集一二五】

 栽花種竹,玩鶴觀魚。亦要有段自得處。若徒留連光景,玩弄物華,亦吾儒之口耳,釋氏之頑空而已,有何佳趣?

sydney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月盈則虧,履滿者戒

 天道忌盈,人事懼滿,所以月盈則虧,花開則謝。這是天理循環。有福氣享受榮華富貴的人;應當深思這道理,抱著誠懇心情去待人處世。唯如此方可以持盈保泰,得到悠久幸福。

 凡事做到七八分處才有佳趣。太過則易衰,不及則易餒,正如酒止微醉,花在半開,那麼瞻前大有希望,顧後也未絕生機。

我們如果能夠這樣常常善自保持下去,自然能夠悠久的存在於天地範疇之中。

 【後集一二三】

 花看半開,酒飲微醉,此中大有佳趣。苦至爛漫酕醄,便成惡境矣。履盈滿者,宜思之。

 

sydney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世間皆樂,苦自心生

 利欲心過重的人,一旦達不到目的或者一切失敗了,就抱怨世間是多苦與多憂。利欲心恬淡的人,他們的眼中所看到世界,處處都是快樂。「知足常樂」就是這種道理。

 大自然的風景確實值得欣賞,像那白雲青山、溪流泉石、花迎鳥鳴等大自然的景色,是忙於功名利欲的人,不曾去注意欣賞也沒有工夫留連,他們心中感覺不到自然環境的快樂。世間本來就沒有苦樂的說法,苦樂不過是人心所生而已。至於萬物的相生相殺,也不過是由於因果循環造出來的幻象。人如能去掉榮華名利的觀念,以苦為樂,則天地山河都將成為樂境。

 【後集一二二】

 世人為榮利纏縛,動曰塵世苦海。不知雲白山青,川行名立,花迎鳥笑,谷答樵謳,世亦不塵,海亦不苦,被自塵苦其心爾。

sydney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風跡月影,過而不留

 處世的道理應如風吹山谷,風過而山谷呈現一片寂靜。總要過而不留,那麼是非就不會存在了。養心的方法應如月色映照池水,總要空而不著,物我兩忘。

 佛家所說六根清淨,不但是耳不聞惡聲,心不想惡事,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者都要不留任何的印象才好。

 換言之,要做到物與我的相對關係不復存在,那樣的話,絕對的境界就可以出現了。

 【後集一二一】

 耳根似飆谷投響,過而不留,則是非俱謝,心境如月池浸色,空而不著,則物我兩忘。

sydney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順逆一視,欣戚兩忘

 生小孩時。母親可能遭遇到危難。存積了大量金錢,盜賊可能乘隙窺伺。生子可喜,而母難可憂。堆金可喜,而盜賊堪慮。所以,歡喜當中含藏著憂慮的種子。貧窮雖然可憂,如果能夠節儉用度,反而可以積蓄興家。病雖然可憂,但如果能夠謹慎養生,就可以保全住自己的身命。如此說來,憂的裡面又種了喜的種子。

 所以,喜與憂是相伴而來,絕不是個別單獨存在的東西。喜亦未必是喜,而憂亦未必是憂。人無論遭遇到順境和逆境,都能同樣視之,結果把喜與厭、樂與憂都一同忘掉。能夠如此,才算得到了真正的安樂境界。

 【後集一二○】

 子生而母危,鏹積而盜窺,何喜非憂也;貧可以節用,病可以保身,何憂非喜也。故達人當順逆一視,而欣戚兩忘。

sydney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不可徒勞身心,當樂風月之趣

 人生不可過於閒暇,人閒暇就沒有精神修養,人在閒居無事或是窮極無聊的時候,自然生起種種妄念,昏亂了本心,不知不覺就做出壞事來。反之,人生也不可過於忙碌,從早晨到晚間忙得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。心被繁忙所障礙,做起事來便「過猶不及」。

 因此,君子應常使本性堅定不失,並對自己的身心多抱憂思,多加注意,務使身心兩方面都得到平衡。

 這樣一來,就沒有過與不及之憂了。

 【後集一一八】

 人生太閒,則別念竊生,太忙,則真性不現。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憂,亦不可不耽風月之趣。

 

sydney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何處無妙境,何處無淨土

 人心的真體,凡夫與聖人是一致的,並沒有什麼相異的地方。當一念不生之時,則善惡邪正的利害關係都不產生,好像水澄清的時候。能夠這樣澄然靜坐,則見物聽物,全都能顯露出自然的妙用。

 見到天邊雲彩的飄浮,就悠然興起離塵出俗之感;聽見雨聲淅瀝而萬念寂靜,心地清醒;聽到鳥啼,欣然而心有領會之處;看花兒落了則瀟然而心有自得。

 無論在任何地方,都無往而不是真如的境界。

【後集一一九】

 人心多從動處失真。若一念不生,澄然靜坐,雲興而悠然共逝,雨滴而冷然俱清,鳥啼而欣然有會,花落而瀟然自得。何地非真境,何物無真機。

sydney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就身了身,以物付物

 因著自己一身而能徹悟了自己一身的,才能以萬物對萬物,才不致把萬物把持在自己手中而任意使用。能放棄這一私念,讓萬物各得其所,就可使自己有享用不盡的自然好境。比方說,高山儘管高,滄海任它深,乃至松樹的堅直、荊棘的彎曲,各盡其物的本分,這樣就足供自己之用了。

 把世間所有的一切,恨不得都歸自己所有,這種無限的欲念,使人終身不得安閒及滿足。所以我們要徹底看透悟透,絕不對萬物再起強求的思想。於是以萬物付給萬物,還天下於天下人。

 佛家認為世間是轉變無常煩惱於不絕的一個火窟,如果不早點跳出,絕不可能得到安樂,所以才遁出世間去修行。但是遁出世間將往哪裡去呢?在此間之外,別無可往之處。

 古傳說:「生死不可厭,涅槃不可欣,此時與此地,生死兩離分。」總之,世間是生死的苦境,涅槃是常樂的淨土。但也不是各有分別,只要把厭棄欣喜之念離開,就是在生死的世間常住,也有共其享受的愛的妙樂,這就是「在世而出世」。以天下還天下的英雄豪傑,他們也是在世間而又能超出世間,得以享受到自由自在的妙樂。

 【後集一一七】

 就一身了一身者,才能以萬物付萬物;還天下於天下者,才能出世間於世間。

sydney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要以我轉物,勿以物役我

 天地間如果沒有春天的萬紫千紅,沒有夏天的清風明月,天地就變成了寂寞不堪,也顯不出造化之妙了。

 人間如無七情六欲和一切嗜好,人就乾燥而無味,一如枯木頑石,不成為人的心體了。

 如果人能善為轉物,不便物來轉我,則一切情欲嗜好皆天機,塵世之情也可以化為理想的妙境了。

 【後集一一六】

 無風月花柳,不成造化;無情欲嗜好,不成心體。只以我轉物,不以物役我,則嗜欲莫非天機,塵情即是理境矣。

 

sydney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Close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請輸入暱稱 (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標題 (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內容 (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)

reload

請輸入左方認證碼:

看不懂,換張圖

請輸入驗證碼